中国环境报记者梁雅丽

  围墙内,是一个极其隐蔽的非法炼铅窝点。这个窝点不仅隐藏在一个废弃水泥厂之中,还伪装成木材加工厂,采取昼伏夜出的方式进行生产,3道厚重紧闭的铁门阻断了外界的监督检查。

  围墙外,环境监察人员利用卫星定位、借助无人机高空侦查和移动执法系统等先进设备和高技术手段,对非法炼铅窝点开展侦查和锁定证据。

  2016年9月某日深夜,在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联合自治区公安厅开展“收网行动”,当场控制了约30名相关涉案人员,查封约170吨成品铅锭,废旧铅酸蓄电池、废渣等危险废物及其他生产原料则足足堆满了3个大车间。

  这起案件的破获,得益于近年来广西以科技打造环境执法利器,建成了全国领先的环境监察移动执法和污染源自动监控两大系统。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监察总队总队长蒙美福告诉记者,全区环境执法存在企业多、人手少、车辆不足的问题。广西有23.6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分布有大大小小的排污企业2.4万多家,然而全区执法队伍编制人数1300余人,实际在编在岗900多人,执法工作任务繁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厅长檀庆瑞所说,要将环境监察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推进,要以信息化建设破解环境执法难题,打造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和移动执法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一体两翼”信息平台,促进环境监管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从经验判断向科学决策转变。

  打造移动执法利器

  近年来,自治区环保厅多次研究移动执法系统建设相关事项,积极筹措资金约2500万元用于系统建设,将移动执法系统建设列为重点工作加以推进。

  2015年底,覆盖自治区、市、县三级的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

  2016年11月,率先与环境保护部执法监管平台实现对接,环境监察、环境执法相关数据资料实时稳定上传。

  目前,全自治区县级以上的环境监察机构配备移动执法箱223套,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平均2~3套;配备PDA便携式手持移动智能执法终端1239台,环境监察人员人手一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技术构架方面,广西采用“一级部署,三级使用”的建设方式,后台服务器统一架设在自治区环保厅信息中心机房,市级和县级环保部门不再重复架设服务器,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并且从根本上减少了信息孤岛。

  系统软件由自治区环保厅统一开发,供自治区、市、县三级执法人员使用,各市县均有独立的后台系统进行统计、查询和管理,同时预留了数据接口,满足个性化需求。

  目前,这一系统已录入污染源总数2.62万个,建设项目0.33万个,全自治区需纳入环境执法监管的对象基本收纳入了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

  针对全区部分监察执法人员存在的专业不对口、业务不熟悉,不敢执法、不会执法的现象,移动执法系统软件在开发时,制定了规范性的30种常见环境违法行为调查询问笔录及现场检查(勘察)笔录模板,以及工业污染源、建设项目等14个现场监察记录模板和表单,方便执法人员在执法前线能规范和快捷地开展工作。

  梧州市环保局分管环境监察的副局长廖晗介绍说,有了移动执法利器,梧州市立案查办率同比上升近60%。

  蒙美福说,移动执法系统使用一年来,全区累计执法2.14万次,出动5.52万人(次),完成各种执法检查记录2.36万条,上传现场取证照片1万多幅,督办环境违法行为1410个。

  打造自动监控利器

  2008年以来,广西相继建成了自治区、市两级15个监控中心及1500多个监控点位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覆盖制糖、酒精、淀粉、造纸、水泥、化工、火电、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重污染行业企业,实现对污染源监控从辛辛苦苦赴现场到轻轻松松点鼠标的第一次监控转型。

  然而,近年来自动监控系统出现监控网络硬件不堪重负、数据可信度不高、日常环境管理与自动监控脱节等问题,改造和提升这套系统成为第二次监控转型的迫切要求。

  广西环保厅运用“互联网+”理念和技术,打造了污染源自动监控“一个平台、一套软件、一组数据、一体联动”的新格局。

  “一个平台”多级共享。广西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硬件进行升级改造,引入云计算等技术,将原来一个自治区监控中心和14个市级监控中心硬件资源整合成一个基础平台,形成“一个平台、分级共享”环保云架构,可实现多级多部门登陆平台实施监管,契合监管执法垂直管理的需要。

  同时,广西针对非国控企业缺乏有效日常监管的情况,除对300多家国控企业500多个监控点位要求监控外,还对400多家非国控企业900多监控点位要求安装自动监控设备并进行联网,实现对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源自动监控的全覆盖。

  “一套软件”整合资源。2016年,广西自主研发了新版污染源自动监控软件系统,新系统智能分析超标、异常数据,自动分配处理任务到属地环保监管责任人、企业环保负责人,执法人员使用移动执法设备进行现场核查,对涉嫌环境违法行为自动启动立案调查程序,使自动监控实现扁平化管理。

  “一组数据”统一监管。修订《社会化运行资金管理办法》,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补助资金拨付对象改为第三方社会化运行单位,并将运维资金的核定与运维质量挂钩以提高资金使用效能。统计显示,2016年1~8月广西数据传输有效率达98.78%。

  “一体联动”严惩违法。广西安排1000万元引入飞行抽检机制,每季度对全区已联网自动监控设施抽检比对监测,对监测不合格的企业进行现场核查,实行责令限期整改等措施。对涉嫌弄虚作假的运行单位予以严惩并列入黑名单,在黑名单解除之前不得在广西辖区内从事运维经营。如今,监控系统数据传输有效率稳定在98%以上。

  蒙美福介绍,有了环境执法利器,执法效果得到提升,环境安全得到保障。截至2016年11月底,广西查处的环境违法案件同比增加65%;近三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扭转了环境事件多发频发态势。